一、团队介绍
深远海智能化养殖设施设计关键技术与装备团队,是多学科交叉的队伍,综合运用海洋工程学、流体动力学、生物工程学和信息科学等技术手段,针对深远海养殖工程装备中的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了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近50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重大项目的资助,主持编写国家和行业等技术标准5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励5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论文总他引超5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美国专利1项。
二、团队带头人
|
赵云鹏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高被引学者。主要从事海洋养殖工程装备开发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农业部、自然资源部、辽宁省科技厅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收录6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主持编写国家技术标准1部。成果获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完成人)、201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2013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完成人)、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4完成人)、2012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三、团队研究成果与应用领域
团队针对深远海养殖工程装备中的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了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近50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深远海养殖设施工程设计理论
构建了深远海大型抗风浪养殖设施的水动力分析理论体系,解决了设施抗风浪设计的理论方法问题。提出了新的柔性网结构物理模型试验相似理论,解决了网箱的水动力物理模型试验方法问题。创建了“柔性+大位移+大变形”结构的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网箱结构水动力数值模拟的精准计算。开发了国内首个网箱水动力分析软件,较国际最知名 Aqua-Fe 软件计算精度提升 20%。
该成果获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离岸养殖新型结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二、陆-海接力养殖设施设计与生境营造技术
突破了陆-海接力养殖设施结构设计、产品研发和安全评价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适合我国复杂海况陆-海接力养殖设施的自主研制。提出了网箱框架、网衣和锚泊系统的设计方法,为我国首套 HDPE 重力式网箱、首座万吨级浮式渔场平台、世界最大水体的桩柱式深海养殖平台等多个深远海养殖装备的设计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突破了适合北方的陆海接力养殖设施设计和生境营造关键技术,保障了养殖生产实现全年侯况高效安全运营。
该成果获2020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陆-海接力养殖设施设计与生境营造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三、深远海养殖设施安全评估与防灾减灾
突破了极端海况下养殖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和控制技术难题,构建了标准化体系,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提出了设施养殖区规模化布局的优化分析方法,研发出我国首个外海大型网箱安全评估和预警系统,并向全国提供实时预警,主持编写了我国首部海洋养殖设施设计国家标准“海水重力式网箱设计技术规范”,编制了适合我国海域特点的养殖设施装备系列标准4项,显著降低了海洋养殖设施的受灾风险,技术成果在我国东、南、黄、渤海区均得到广范应用。
该成果获2017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离岸抗风浪网箱水动力特性与安全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东、南、黄渤海的深水养殖区,实现了新型离岸养殖设施在20~40m水深的开放海域安全作业。装备设施曾多次抵御12级台风以及风暴潮气候,2012年至今成功保障了20.83亿元经济鱼类的海上安全。养殖水域水质明显改善(营养和污染指数分别减少了97%和87%),单位水体产量提高136%,社会效益显著。9家代表性海上养殖工程应用单位统计,近三年新增利润总和2.7971亿元,新增产值18.395亿元。教育部成果鉴定认为“该项成果促进了我国海洋养殖设施装备的产业化进程,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合作单位
团队与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中国船级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重庆川东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大连富谷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企事业单位,以及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挪威科学技术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西澳大学等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始终保持紧密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