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宁波市是我国重要海洋经济城市,《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现代海洋城市的功能定位。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围绕宁波海洋经济发展刊登了《向海图强宁波补课,再造“蓝色增长极”》的文章,里面对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目前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部分成果进行报道。以此为契机,现对我院近期在海洋科技领域的相关工作做一个梳理,以飨读者。
一、基本情况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直以来都是大连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宁波研究院在建院之初就将海洋与重大基础设施作为五大创新平台之一,积极整合涉海相关学科与研发资源。目前研究院引进了海洋装备强度分析与创新设计团队、管道及管网输运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团队、深远海智能化养殖设施设计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智慧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创新团队四个海洋相关团队,牵头组建了宁波市深远海能源资源融合开发与安全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
二、主要成果
围绕深远海能源资源融合开发与安全保障技术,宁波研究院形成了以下几个重大成果:
1)极端环境下高性能柔性管缆创新设计技术。面向深海、远海、极端环境下的资源能源开发需求,突破了脐带缆、动态海底电缆、低功耗动力缆设计关键技术;相关成果在东方电缆、亨通、中天等国内主要海洋管缆上市公司均得到应用。
2)复杂海洋环境下的海缆保护技术。面向复杂海洋环境下,柔性管缆的保护方案与装置制备,突破了柔性管缆保护方案设计及分析技术、聚氨酯高分子与金属复合结构成型技术、基于力-热复合场的多目标结构优化技术。相关成果通过技术秘密、发明专利、计算机软著等形式在宁波本地企业多元转化,累计为企业带来新产品营收超亿元。研究院以“海洋电缆保护附件系列专利产业化”为案例探索的“先项目、再平台,后转化”的成果转化模式,促进了高校研发创新资源与本地产业的高效结合,纳入宁波市2024年十大专利转化典型案例。
3)深水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流动安全保障技术。面向深水油气运输流动中面临的安全保障问题,构建形成了覆盖监测、预测、管控、治理全流程闭环的系统化技术方案。团队开发的深水岩心保温保压船载在线检测装备系统突破了3000m水深级别,高耐压、低扰动的样品处理机构设计,开发了高精度非接触无损测量方法,打破了国外卡脖子困境,在实现与国外竞品相同功能的前提下,关键技术指标全面领先。该成果在中海油研究总院、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中海油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多家单位应用。
三、产业孵化
研究院海洋装备强度分析与创新团队依托原本在海洋柔性管缆以及保护方案工程化设计形成的技术积累,经团队落地宁波后与地方产业结合,最终孵化了“宁波锐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唯一具备海洋管缆保护方案设计、全套保护附件设计、制造与检测全体系服务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公司开发的面向海洋动态管缆保护附件突破了国外卡脖子技术,具备在深海油气平台和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用管缆保护附件国产替代能力。该公司由研究院通过科技成果赋权方式孵化,目前在手订单超千万元,获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该项目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届“创客中国”宁波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江北区初赛获三等奖。
当前,正值宁波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关键时期,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将进一步聚焦海洋科技前沿,以技术创新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为两大着力点,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形成一批海洋科技标志性成果和产业化项目,助力宁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